“全面小康,精准扶贫是关键;脱贫攻坚,金融支持是核心。”日前,在由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金融研究所学术指导,中国(海南)发展改革研究院和海南省农信社主办,农民日报社协办的“精准扶贫小贷先行”普惠金融主题论坛上,海南省农村信用社联合社理事长吴伟雄坦言,在有些地方,一般农户贷款都很难,贫困农户更是难上加难,只有千方百计让金融进村入户,才能成为百姓脱贫致富的工具。
2007年8月海南农信社成立,经过9年的创新、努力,海南农信社从当初的资产质量差、信贷风险大、存贷款规模在海南商业银行中倒数的困境,发展到现在的存、贷款余额均实现全省商业银行第一。
尤其是海南农信社的小额信贷工作,得到了多方肯定。9年来,海南农信社为全省60多万农户发放低息贷款200多亿元,农户户均贷款额从3000多元增长到2万多元,贷款农户人均年收入增长22.2%,而不良贷款率仅为2%。农民打个电话就可享受送上门的低息贷款;农户遇到生产销售问题农信社专家团队帮忙解决;偏远农村农民安装一个农信社手机客户端可以享受10多种缴费查询服务……
参加本次论坛的嘉宾一致认为,海南农信社的成功让更多金融机构看到农村金融大有可为,应尽快转变坐等客户、袖手旁观的理念和心态,不为农民贷不到款找说法,要为农民挣钱难还钱难找办法。
一手给资金,一手给技术
“怕农民还不上款,干嘛不教他如何挣钱呢?”吴伟雄认为,信贷员不仅要懂金融,更要懂农业、农村、农民,海南农信社小额信贷模式的核心就在于,一手给资金、一手给技术。
为此,海南农信社一边向农户发放贷款,一边修炼了三项“技术”。一是用农业技能武装发放小额贷款的员工,培养出今天600多人的小额信贷技术员团队;二是用IT技术强化信贷管理,为95%以上的农户建立了信息档案,每年动态更新农户的信息,实现了对贷款对象的“精准”分析,有效降低风险;三是给农民技能,组建专家团队,对农民进行实用技术培训,给农民贷款、教农民技术、帮农民经营、促农民增收,最终才能保农民还款。
吴伟雄还提出,金融机构做小额贷款要把握六个“度”:即高度——要站在国家重视三农的高度上来做小额贷款;深度——对农民的感情要有深度;密度——服务农民的网点要有密度;广度——服务农民的内容要有广度;厚度——服务农民增收要有厚度,通过金融引导支持,切实让贫困人口的腰包鼓起来;满意度——给农民贷款要让农民赚钱,使农民满意。
创新体制,闯出普惠金融发展新路
“海南农信社闯出了一条普惠金融发展的新路。”中国(海南)改革发展研究院院长迟福林在论坛主旨发言中说,从实践看,加快发展农村普惠性金融,是我国农村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关键所在。海南农信社小额贷款的创新实践,是农村普惠金融的成功案例,对发展农村金融有普遍的适用价值。
迟福林认为,海南农信社小额贷款的主要经验是体制创新。例如,“跳出金融做金融”特点十分突出,不仅是小额贷款的业务创新,更是组织队伍、政策支持、监管体制、农业技术推广与服务等农村综合型普惠金融体系的创新。
第一个创新是在赢得民心中收获农民的信任和信用。海南农信社坚持把贷款“审批权”交给农民,把贷款利率“定价权”交给农民,这种敢为天下先的创新之举,扎根农村,赢得了农民,赢得了民心。
第二个创新是打造了一支扎根农村的信贷队伍。海南农信社实行把工资“发放权”交给信贷员,把贷款“防控权”交给信贷员,通过培养和依靠小额信贷技术员队伍,打造了一支“覆盖全域、进村入户”的农村基层工作队伍。
第三个创新是普惠金融监管模式的突破与小额信贷模式的规范。这个创新突破了现行监管的某些条文,并大都得到监管部门的支持;同时,不断完善风险管理机制,使小额信贷“一年比一年规范”。
海南大学教授王丽娅认为,海南省农信社小额信贷模式有以下几个特点:提高农民收入,推动社会服务均等化,增强妇女在家庭中的地位,提高农村信用水平,促进国家三农扶持资金落地等。
迟福林表示,如何以精准扶贫为导向,实现农村普惠金融既“普”且“惠”又“可持续”,从而走出一条普惠金融发展的新路子,仍是实践中尚未突破的重大课题。
脱贫攻坚,金融支持是核心
在脱贫攻坚中,金融机构如何才能发挥作用?吴伟雄向参加论坛的国内金融界同行们分享了海南农信社的经验。
“金融机构应该对贫困原因有更深入的认识。在海南,我们之所以能给农民提供小额信贷,利率在许可范围内由农民说了算,帮助贫困农户脱贫致富,是因为农信社为许多农户家庭建立了金融信息档案,信贷员‘心中有数,放贷不慌’,贫困农户‘家底清楚,借贷不愁’。”吴伟雄说。
作为精准扶贫的先行者,金融机构还应做到一手给资金、一手给政策;一手抓技术、一手抓信息。比如,让金融政策与财政政策优化组合,海南农民小额信贷都能获得贴息,为贫困农户解决了生产和生活难题,扩大了普惠金融扶贫的覆盖面,政府财政贴息被证明是金融精准扶贫的有效手段。
同时,要跳出金融做农业,培养一支既懂农业,又熟悉金融的小额信贷技术员队伍。这样的信贷员能够帮助农户提高农业风险防范意识、了解市场行情、放开视野闯市场,提升极贫贷款户自身造血和发展的功能;还要跳进农业做金融,以金融机构特有的信息优势,调动非农要素、资源要素、技术要素,让农民足不出户即可享受跟城里人一样的快捷金融服务。
论坛上,中国小额信贷联盟理事长杜晓山同样认为,金融是实现精准扶贫的重要组成部分,小额信贷要与农业部门对接,助推动态、精确扶贫。另外要从监管上发力,金融机构要负责每一个乡镇,保证放得出、管得好、收得回,使普惠金融与产业发展结合起来,真正使贫困农户受益。他建议,发展农村金融,应努力改善农村金融环境,积极培育新型农村金融机构和小额贷款公司,培育发展多类型的农村合作金融,加快我国各项农村金融立法工作,加强农村金融监管,大力发挥小额信贷对实现精准扶贫的重要作用。